close

來自桃園的「月桃妹」黃芳琪在因緣際會下接觸月桃後,成立「月桃戲」工作室,堅持以花蓮最原生的台灣月桃、台灣林投等植物纖維,用與自然共生的環保態度,透過雙手編藝,推出獨有的手作商品,希望大家可以重新體認到這項傳承已久的生活工藝文化。黃芳琪表示,第一次接觸月桃是在7、8年前就讀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時,把「月桃」列為研究主題,在部落裡跟著婦女用月桃做成編物,晚上就睡在鋪著月桃蓆的石板床上,她被散發著特有的淡淡月桃香深深吸引,就這樣結下不解之緣。不是原住民的她,還跑到魯凱族部落,用不太輪轉的族語加上比手畫腳,向部落婦女學月桃編物技藝。黃芳琪說,儘管現實有許多困境,曾窮到只能吃野菜果腹,不過只要開始專注編月桃葉,就能忘掉一切煩惱,日子一久就愛上這項傳統編藝,決定成立工作室,還笑說自己是「月桃妹」。黃芳琪畢業後發現花蓮鹽寮野生月桃多,雖然陽光沒有西南部充足,處理月桃耗時長,但仍願意投入推廣工作,並保留最傳統做法,耐心將月桃葉鞘清理完成,再放置屋內晾曬半年,才挑選出極良品,編組成各項手作品。她說,月桃編物相當耐用,但怕潮濕,若保存適當幾乎可使用10年以上,外觀色澤還會因與肌膚接觸,變得更加油亮光滑,由於部落媽媽手作品較為傳統,近年則加入不少創意巧思,改變過去樣式,編出更多樣化的實用小物。黃芳琪的月桃葉都是自己處理,捲成一圈避免潮濕後,就能開始編織作品。記者王思慧/攝影 分享 facebook 黃芳琪表示,花蓮月桃葉很多,儘管陽光較不足,仍願意製作推廣。記者王思慧/攝影 分享 facebook 黃芳琪喜愛月桃,認為未經染色的月桃葉最樸實、自然。記者王思慧/攝影 分享 facebook 黃芳琪本來就對手工藝有興趣,畢業後到花蓮成立月桃工作室。記者王思慧/攝影 分享 facebook


73BF09766F6664F1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everlgnc17 的頭像
    beverlgnc17

    黃明希

    beverlgnc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